|
413號公園內(廣慈博愛院舊址)、蔣公銅像前(圖1)
庭院深深 廣慈博愛院
圖1:解說點06
行經松山路巷弄、穿過福德街路口後,來到413號公園、原「廣慈博愛院」區內的蔣公銅像前,曾是東南亞最大的老人安養中心的臺北市立廣慈博愛院,為配合政府「廣慈博愛園區再造計畫」,於民國93年(2004)陸續將收容的長者轉去其他機構後,關閉其餘院所,並於民國96年(2007)9月11日正式裁撤,走入歷史(圖2)。
圖2:廣慈博愛園區空拍圖(引用自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1060725專案簡報內容)
廣慈博愛院占地達16,000餘坪,其前身為「臺北市立救濟院」,創立於民國53年,原院址位於虎林街272巷山麓。民國56年臺北市改制,擴大編制易名為「臺北市立綜合救濟院」(即現在的臺北市菸毒勒戒所-臺北市松德路403號)。
隨著社會福利觀念變遷,民國58年再度改稱為「廣慈博愛院」,意寓「廣被慈暉、博施愛澤」。設有:福德、崇德、弘德、中和等4個敬老所、婦女職業輔導所、育幼所、復健所等,其中又以婦女職業輔導所的歷史最為持殊。婦職所前身為「臺北市立婦女職業輔導館」,位於濱江街,民國58年合併至廣慈博愛院,專收容輔導遭受虐待、貧苦無依而自願習藝的婦女,或經警察機關介送之婦女。
4個敬老所以收容貧困無依老人為主,1980年代極盛時期,院民多達1700人。民國93年後為配合政府廣慈博愛園區整體規劃,不再收容長者,並陸續勸離至其他敬老單位安養,並於民國94年解散。育幼所於民國58年成立,主要收容棄嬰及兒童保護個案,擔負緊急庇護重責,收容過129名院童,隨著市府「廣慈專案」執行育幼所關閉後,兒童保護個案緊急短期庇護業務改委託民間機構執行。兒童復健所收容因小兒麻痺導致肢體殘障的病童。民國59年鄰近的永春國小為配合園區內的病童,特別增設「永春班」滿足就學需求,也曾於民國82年增設行為異常資源班於廣慈博愛院內。
院區前庭一尊坐姿蔣公銅像,由側面落款可知為楊英風作品。銅像對許多老廣慈人來說,帶有一份特殊感情,連帶前庭也成為院民最喜歡散步的所在,如今人去樓空,徒留銅像紀錄一段塵封歲月。(圖3)。
圖3:廣慈博愛園區蔣中正先生銅像區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