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點07

信義公民會館前廣場(圖1)

四四南村前世今生

圖1:解說點07

日本時代本地地景仍以農田、水塘、荒地為主。此外,在本地靠四獸山附近,即今信義路五段底和吳興街一帶的山邊,自明治末期就開始陸續有礦坑的設置,開採煤礦、設置運煤鐵道。到了大正年間,日本殖民政府於今四四南村位置附近設立射擊場(圖2),本區域的使用狀況與地景開始出現了變化。

圖2:大正10年1921)日治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三張犂地區狀況,中央斜向道路為基隆路,畫面中央橫斜區塊為射擊場,後來利用其西半部空間設立了四四南村與信義國小。

昭和15年1940)因應軍事需要,殖民政府在今四四南村位置北側,即今信義路、忠孝東路、基隆路、松勇路所包圍範圍內興建了陸軍倉庫,又為了運輸方便,將基隆路由今八德路至信義路間道路,拓寬為40公尺寬的寬敞幹道,並一直維持到光復初期。

民國37年從大陸青島搬遷來臺的四四兵工廠進駐陸軍倉庫。為安置員工眷屬,就在四四兵工廠南側原日本時代的射擊場西側位置,興建了四四南村丙字號眷舍,之後分別於民國38年民國39年向西延伸興建四四南村的乙字號、甲字號眷舍(四四南村眷舍分為三個區塊,由西向東分別命名為甲字號、乙字號、丙字號),以及附近的四四東村與四四西村。西村主要安排給具有軍職之校官、尉官居住,東村除了部分工廠員工與眷屬外,也有低階士官兵居住,至民國40年俱已修建完成(圖3)。

圖3:早年所見的四四南村一景,照片是由東往西拍的四四南村,最前方的一區是四四南村的丙字號區,後來拆除變成現今的信義國小體育場。

民國60年起,臺北市政府持續推動「信義計畫區」建設。之後,隨著四四兵工廠等軍事設施的遷移,眷村也陸續改建。民國70年後,信義計畫區正式開發,本地地景出現不同以往之新面貌。民國88年9月,四四南村所在位置與鄰近景新公園合併變更為公園用地(眷村文化及社區公園),成為現在信義公民會館所在。

四四兵工廠原為「中央修械所」,於民國25年月在南京設立。之後因應抗戰軍情狀況,民國26年遷移至湖南長沙,民國27年由於日軍逼近漢口後再遷往貴州,從事槍砲、手榴彈之改造生產。民國32年6月,更名「兵工署第四十四工廠」。抗戰勝利後,民國35年,全廠再遷往山東青島。

民國37年11月底,國共內戰告急,當時設於青島之兵工署第聯勤第四十四兵工廠的員工及眷戶匆匆搭太康輪渡海來臺,於基隆上岸,繼而安置設廠於臺北市三張犁,並更名為「聯勤第四十四兵工廠」。當時兵工廠範圍涵蓋現在的信義計畫區。

遷臺後的四四兵工廠主要是製造砲彈和信號彈等,工廠則是利用日本時代的陸軍倉庫空間改裝而成。由於四四兵工廠的生產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周邊成為禁建範圍,使得本區在戰後的地理景觀上,相當程度延續了日本時代的軍事景觀樣貌,周邊發展至今仍受到影響。

直到民國87年由於信義國小校地規模擴大,加上眷村改建政策推動,四四南村居民才全部遷出至新完工的世貿新城。搬遷後的四四南村原址,市政府經多方協商決定拆除四四南村,將土地作為信義國小的操場,僅保留部份四四南村房舍加以整改建,而成為今日所見的「信義公民會館」區域(圖4)。

圖4:白線範圍是四四南村規劃保留區(Google空照圖)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