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市立文獻館信義區文史地圖

臺北市立文獻館信義區文史地圖

Recent

數據載入中...

土地婆小講義

滄海桑田話五分

  五分埔庄

周邊區域本屬凱達格蘭平埔族貓裡錫口社、塔塔悠社、里族社舊地,康熙年間則有漢人入墾下塔悠,至乾隆年間已建立錫口庄、塔塔悠庄、中崙庄等漢人聚落,至清末已成錫口街、中陂庄、三張犁庄、五分埔庄、興雅庄、上塔悠庄、下塔悠庄、里族庄、東勢庄等村落。

五分埔地名起源有三種說法,一是相傳乾隆三十四年(1769)以前,祖籍福建省安溪縣的何、周、沈、杜、李等五姓家族遷移至此,合資向平埔族買下這片土地共同開墾,收成分成五份,因此稱為「五分埔」。第二種說法:以份(分)為地名者,都是基於設有腦灶地而命名,五分埔曾經設有腦灶地(樟腦寮),其位置在今林厝(永吉國小附近的東邊),而煉製樟腦需要用灶,十口灶稱為一分,五分埔當初設有五十口灶,因而稱為「五分」之地。最後,根據當地耆老說法則是因為當地土地貧瘠,農作歉收,地主體恤佃農,故收成並非三七分,而是五五對分。這片收成不好的土地因此被稱做「五分的土地」─也就是五分埔。

  永春陂

永春陂又稱「頂陂」,在康熙年代約為五十公頃之陂塘。古代所謂「陂」正是指丘陵地為了取得灌溉水源,而依山勢地形所築之池塘、蓄水池。乾隆年間,有一批福建永春人來此開墾,因而稱之永春陂。他們將較淺處闢為稻田,之後陂塘面積遂逐漸縮小。

日本時代因瑠公圳五分埔支線開闢至此區,此區納入供水範圍後埤塘灌溉功能逐漸被取代,加上山開挖煤礦砂、渣廢水等都流入陂塘,因此面積日益縮小,到日本時代晚期已全部填滿消失。

國民政府來臺後,一部分作為松山家商前身「臺北市立初級商業職業學校」的校地,一部分則作為陸軍永春坡營區。

  松山家商

臺北市立松山高級商業家事職業學校,簡稱松山家商、松山高商、松商,是一所市立技術型高級中學,位於臺北市信義區松山路655號。學校後側是臺北市著名登山健行及觀賞臺北101大樓跨年煙火表演的景點—四獸山,與永春高中為鄰,也緊鄰信義計畫區。

民國35年創校,原名為「臺北市立松山初級中學」,專收夜間班,假松山國校(松山國小前身)教室上課。民國36年改制為臺北市立松山初級商業學校,試辦商業職業教育。在未改制前,名為「臺北市立松山高級商業職業學校」,現今仍有不少校友或當地人習稱松山商職。是早期臺灣的8大省商之一。

 

未完待續的公宅夢

   廣慈博愛院

廣慈博愛院占地達16,000餘坪,是全臺第一所大型綜合社會福利機構,其前身為「臺北市立救濟院」。創於民國53年,原院址位於虎林街272巷山麓。民國56年臺北市改制,擴大編制易名為「臺北市立綜合救濟院」。之後社會福利觀念變遷,民國58年7月1日園區興建完成後遷至福德街200號,再度改稱為「廣慈博愛院」。

廣慈博愛院設有:福德、崇德、弘德、中和等4個敬老所,婦女職業輔導所、育幼所、兒童復健所等。民國93年後,敬老所配合廣慈博愛園區整體規劃,不再收容長者,並陸續勸離至其他敬老單位安養,並於民國94年年解散。育幼所於民國58年成立,主要收容棄嬰及兒童保護個案,擔負緊急庇護重責,共收容過129名院童,隨著市府「廣慈專案」執行育幼所關閉後,兒童保護個案緊急短期庇護業務改委託民間機構執行。

兒童復健所收容因感染小兒麻痺病毒而導致肢體殘障的病童。婦女職業輔導所之前身為「臺北市立婦女職業輔導館」,民國58年合併至廣慈博愛院。為配合政府「廣慈博愛園區再造計畫」,廣慈博愛院於民國93年陸續將敬老院的收容長者轉去其他機構後,關閉其餘院所,並於民國96年9月11日正式裁撤。

  福德平宅

福德平宅於民國59年興建完成,位於臺北市信義區大道路94巷及96巷之間,是臺北市政府社會局提供給低收入戶市民免費借住的房舍。福德平宅共有6棟,分別名為民族、民權、民生、民有、民治、民享,平均每戶約8坪大小,主要提供給單身或兩口之家居住。

民國61-69年安康計畫期間,臺北市分別完成5處平宅興建,包括民國59年建成的「福德平宅」,民國61年的北投區陽明山「大同之家」與興隆路的「安康平宅」;民國67年萬華區西園路的「福民平宅」,而位於大安區延吉街的「延吉平宅 」則是民國68年最後建成。

青商福德公園

位於兩排福德平宅中、靠近福德街84巷,民國64年7月臺北市國際青年商會會長王明順與中廣公司合辦楊小佩鋼琴獨奏會,現場募得款項作為公園興建經費,於民國64年年11月落成啟用。

 

小城故事多

永春市場

民國48年時,本市場用地為周氏族人所有的土地,當時出租給四十餘名攤販使用為市集。後經市府規劃為市場用地,再徵收用地興建四層樓建築物,規劃一、二樓為市場,三樓圖書館,四樓民眾閱覽室及里民活動中心,於民國72年4月20日完工,市場於同年的7月1日開幕營業。民國84年年11月簽報市府核准成立「永春零售市場股份有限公司」,目前經營假日二手市集。

  臺北機廠東宿舍

臺北鐵路機廠在五分埔地區設置的員工宿舍,其範圍由松山路(東)、虎林街82巷(南)、永吉路326巷(西)與永吉路(北)圍成的區塊,是昭和12年(1937)10月由日本池田組負責營造竣工的。民國40-41年年間,區內曾進行宿舍增改建的工程,以增加容納戶數。

民國70年,除沿街面外之內部房舍改建為五層與七層的國宅,之後,於民國75-79年間,鐵路局將周邊土地標售,目前放眼都是高樓,已無任何日本時代留下的建物或遺跡。

  五分埔福德宮

本是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於距現址北方約二十公尺處之基隆河支流畔大榕樹下(今虎林街41號旁)創建小祠,稱「安敦祠」。日治大正14年(1925)遷建,位置約於原址與現址之中間,基地約六坪,仍是磚木造之蕞爾小祠。

民國52年遷至現址並擴建規模,改稱「福德宮」至今。農曆十月初十日慶成安座入廟,香火更加旺盛,祀神除原有福德正神木神位外,並添供木製神像一尊。民國85年因廟牆老舊,信徒大會通過重新整修,廟貌煥然一新。

 

瀏覽數  
將此文章推薦給親友
請輸入此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