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埔庄
周邊區域本屬凱達格蘭平埔族貓裡錫口社、塔塔悠社、里族社舊地,康熙年間則有漢人入墾下塔悠,至乾隆年間已建立錫口庄、塔塔悠庄、中崙庄等漢人聚落,至清末已成錫口街、中陂庄、三張犁庄、五分埔庄、興雅庄、上塔悠庄、下塔悠庄、里族庄、東勢庄等村落。
五分埔地名起源有三種說法,一是相傳乾隆三十四年(1769)以前,祖籍福建省安溪縣的何、周、沈、杜、李等五姓家族遷移至此,合資向平埔族買下這片土地共同開墾,收成分成五份,因此稱為「五分埔」。第二種說法:以份(分)為地名者,都是基於設有腦灶地而命名,五分埔曾經設有腦灶地(樟腦寮),其位置在今林厝(永吉國小附近的東邊),而煉製樟腦需要用灶,十口灶稱為一分,五分埔當初設有五十口灶,因而稱為「五分」之地。最後,根據當地耆老說法則是因為當地土地貧瘠,農作歉收,地主體恤佃農,故收成並非三七分,而是五五對分。這片收成不好的土地因此被稱做「五分的土地」─也就是五分埔。
永春陂
永春陂又稱「頂陂」,在康熙年代約為五十公頃之陂塘。古代所謂「陂」正是指丘陵地為了取得灌溉水源,而依山勢地形所築之池塘、蓄水池。乾隆年間,有一批福建永春人來此開墾,因而稱之永春陂。他們將較淺處闢為稻田,之後陂塘面積遂逐漸縮小。
日本時代因瑠公圳五分埔支線開闢至此區,此區納入供水範圍後埤塘灌溉功能逐漸被取代,加上山開挖煤礦砂、渣廢水等都流入陂塘,因此面積日益縮小,到日本時代晚期已全部填滿消失。
國民政府來臺後,一部分作為松山家商前身「臺北市立初級商業職業學校」的校地,一部分則作為陸軍永春坡營區。
松山家商
臺北市立松山高級商業家事職業學校,簡稱松山家商、松山高商、松商,是一所市立技術型高級中學,位於臺北市信義區松山路655號。學校後側是臺北市著名登山健行及觀賞臺北101大樓跨年煙火表演的景點—四獸山,與永春高中為鄰,也緊鄰信義計畫區。
民國35年創校,原名為「臺北市立松山初級中學」,專收夜間班,假松山國校(松山國小前身)教室上課。民國36年改制為臺北市立松山初級商業學校,試辦商業職業教育。在未改制前,名為「臺北市立松山高級商業職業學校」,現今仍有不少校友或當地人習稱松山商職。是早期臺灣的8大省商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