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立文獻館信義區文史地圖
臺北市立文獻館信義區文史地圖
Recent數據載入中... |
解說點012
松山五分埔福德宮(圖1)
圖1:解說點12
五分埔福德宮原創建於清道光27年(1847),位距現址北方約20公尺處的基隆河支流畔大榕樹下(今虎林街41 號旁),稱「安敦祠」。當時係磚石造小祠、供奉木牌神位,惟早年開墾移民為祈求五穀豐登而建廟奉祀。原址面臨河畔,有謂「把水口」之土地公,旨在保護地方、並防止財富外漏,有濃厚農村守護神之色彩。廟內供奉福德正神牌位暨石雕香爐各一座,由神明會管理。因信徒日增,成為五分埔地區之主要守護神。 日治大正14年(1925)遷建,位置約於原址與現址之中間,基地約6坪,磚木造之蕞爾小祠。因宮廟地處低窪,數次洪水侵襲屋漏牆裂,信眾決定聘請名師擇地遷建,即今日之現址。民國52年,遷建於現址並擴建規模,改稱「福德宮」至今。香火旺盛,祀神除原有福德正神木神位外,並添供木製神像一尊。民國85年因廟牆老舊,重新整修。 福德宮每年農曆二月二日與八月十五日,均依例舉辦春、秋兩祭,上演「布袋戲」慶祝福德正神土地公聖誕,並常年辦理貧困愛心救濟,德澤萬方,香火鼎盛(圖2)。
圖2:松山五分埔福德宮一景
![]() 瀏覽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