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市立文獻館信義區文史地圖

臺北市立文獻館信義區文史地圖

Recent

數據載入中...

解說點13

松智路與松勤路口人行道(圖1)

消失的地景  三張犂靶場

圖1:解說點13

三張犁靶場最早出現在大正10年1921)地形圖中(圖2),設置時間早於陸軍倉庫近二十年,目前尚無明確資料得知其設立目的與當年使用狀況。在明治14年(1939年) 瑠公水利組合區域圖中(圖3)可發現與靶場同時出現的地景,還有其南側的兩個矩形水池,甚是奇特。這個射擊場之後最大的轉變就是四四南村與四四附小(信義國小)的設置,以及四四宿舍與東鄰的空地,依民國47年臺北市圖中所示,靶場差不多只剩原來的二分之一面積(圖4)。

圖2:大正10年(1921)日治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中的射擊場

圖3:昭和14年1939)瑠公水利組合區域圖(黃色斜長地帶為射擊場)

圖4:民國47年臺北市圖,射擊場僅剩一半長度

依據各時期地圖比較推測,原射擊場的最西側大約就是現今的莊敬路178巷(1958年的地形圖中標示為信義路五段20巷),東側則是一直延伸到山邊,射擊的標靶位置就依山而設,以前山邊有長年射擊造成的數個大型坑洞,目前還有少數殘存,但是都被後來興建的屋舍擋住不易窺見(圖5)。

圖5:目前在山邊仍可看到過去靶場留下的大型彈坑,這是長年射擊的子彈在山壁上製造出來的坑洞,目前仍有數個彈坑留存。

山邊的象山公園介紹資料中常提到它是舊時靶場所在地,這種說法不完全正確,前述已說明靶場的長度非常長,不是只有象山公園所在地的一小段而已(圖6)。

圖6: 民國47年1958)臺北市圖(射擊場僅剩一半長度)

後來的靶場成為學生軍訓課練習射擊的主要場所,是臺北市許多高中、大專生年輕時的回憶。對於早年居住這附近的兒童來說,卻有另一種不同的回憶—挖子彈。早年經濟不富裕,兒童少有零用錢買零食,靶場山壁上的彈頭成為孩童們賺零用錢的來源,聽到射擊的聲音後就會特別注意,在部隊或學生離開後進入場內,在山壁上尋覓彈孔、挖取彈頭,向回收商換錢購買零食,也有販賣糖果餅乾的流動攤販直接收取彈頭、以物易物。直至今日,附近居民表示在大雨後有時還可以撿到彈頭呢!

 

瀏覽數  
將此文章推薦給親友
請輸入此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