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市立文獻館信義區文史地圖

臺北市立文獻館信義區文史地圖

Recent

數據載入中...

解說點08

眷村文物館(圖1)

看見光陰的故事

圖1:解說點08

四四南村內居民全為四四兵工廠的技工、員工及眷屬,歷經戰火遷徙,員工眷屬來自大陸各省,男性以河南人、山東人、湖北人等為主,女性則以北方人、貴州人等居多,故南村以北方文化為主。四四南村與之後其他地區眷村最大不同處在於南村的居民都是附屬於四四兵工廠一個單位。

四四南村房舍與一般早期眷村相同,最早以木材、竹籬、石灰及瓦片建築而成,為連棟式的斜屋頂式平房,整體配置採一列一列「魚骨狀」架構。每一棟均切分成前後住戶,如乙字號某棟共20戶,則分成前後對稱各10戶。各房屋由於主體結構及建築材料脆弱,生活隱私不足、難免有互相干擾的狀況。

單戶兩開間是四四南村最原始之房舍空間形式。房舍室內格局主要分成前後兩間廳房,前廳多作為客廳兼餐廳,後面則為臥房,房舍室內面積都很狹小,每個眷戶的居住面積3.5坪,沒有浴室、廁所,為增加使用空間,加蓋的情況非常普遍。

加建模式大致分成兩類,其一是室內加建,即在屋裡利用斜屋頂下方空間隔出夾層,以增加室內樓地板面積。其二則為室外加建,在住屋外面利用巷道空間,加建廚房、浴室或在二樓增建房間。此外,為克服室內採光通風不良,居民也於斜屋頂開設天窗。

南村位置地勢低平,每遇颱風或豪雨村內常常淹水(圖2)。房舍牆壁很薄,隔音近乎毫無隱私可言。早期村內無自來水設施,亦無廁所,僅能藉由村內的公共廁所方便,洗澡得到公用水龍頭挑洗澡水,夏天男孩子常寧願就著河水洗澡。隨著社會進步,也陸續有現代化設備。但一般而言,對於房舍損壞部分,多用簡單的塑膠浪板和夾板整修,或用拾獲的廢棄廣告看板圍成牆面。

圖2:颱風侵襲四四南村淹水狀況,景新里張天智里長提供。

在未拆除前,村內有些房舍已自行改建成二樓,也有部分臨莊敬路的房舍因道路拓寬而被部分拆除,改建成店面。但直至民國88年拆除時,村內居住環境多半仍維持早期的模樣。

在聚落組織方面,早期四四南村分成甲字號、乙字號、丙字號三大建築群。甲字號位於今天莊敬路以西,乙字號位於莊敬路以東,丙字號則緊鄰乙字號東邊,並與信義國小相鄰。甲、乙字號分別有10棟,每棟均有20個住宅單位,丙字號僅有5棟,但每棟則有32個住宅單位。甲、乙字號中間的巷弄和乙、丙字號中間的巷弄,分別為信義路五段24巷與28巷,為南村聚落內之重要公共空間(圖3)。

3民國471958)一千二百分之一臺北市地形圖,中央為四四南村其右側為今之信義國小(其北側為四四幼稚園)左下方斜向道路為吳興街。

民國72年,莊敬路開闢,四四南村的甲字號及原來的公共空間,如煤炭場、籃球場、公共廁所等均被拆除、改建,南村僅剩下乙、丙字號範圍留存。乙字號建築分別在民國72民國87,以及民國88經歷火災事件,以致建物毀損。至民國90,市政府再拆除四四南村其餘房舍,僅留下房舍四棟與防空洞、碉堡各一,作為公民會館使用(圖4圖5)。

圖4:館舍一景

圖5:四四南村整建後的四棟房屋間巷弄樣貌,遊客常在此流連拍照。

 

瀏覽數  
將此文章推薦給親友
請輸入此驗證碼